NuForce的專訪

http://feature.u-audio.com.tw/featuredetail.asp?featureid=115

文‧林治宇

數年前,我在NuForce剛引進不久之時,便有機會藉評論之便把NuForce R9後級帶回家,實際就自己的系統搭配聆聽。其間用R9搭了不少器材,著實覺得很棒,而且非常符合我的器材與聆聽喜好,就當機立斷買了一對做為音響評論的參考器材。後來R9推出V2版,我當然也跟著回廠升級,聲音進步幅度還真不小,接著更進一步得知負責操刀V2版的是一位台灣工程師,也就是目前擔任NuForce技術長的袁大倫先生。藉由此次機會,我們請他來跟大家談談,NuForce的D類放大技術到底有何奧妙?為何能頻頻獲獎,備受肯定?

IC設計出身

袁大倫是技術底子出身,本身學的是電機,過去主要的工作是IC設計,主力在於S-RAM的研究與開發。看起來好像跟音響毫無關連,那可不盡然。袁大倫過去的工作的確跟音響無關,但他非常熟悉晶體的運作,除此之外,他在學生時期就開始玩真空管擴大機,當時還曾幫「現代音響」雜誌撰稿,做過評論及技術分析。據袁大倫表示,在那個年頭,可以參考的真空管書籍實在不多,也沒有很正式的音響電路資料,可以找到的都只符合老式零件的規格,用現代數值的零件照著裝通常都會掛,所以那時他只能自己摸索、實驗,自己找答案,這種方式唯一的好處是進步很快,也讓他非常瞭解類比放大電路的運作方式。

讓人驚豔的新式D類放大

說到袁大倫與NuForce結識的過程,還有一段有趣的過往。1994年袁大倫在美國的研究所畢業,進入MOTOROLA工作,參與非常先進的S-RAM研究。1997年離開MOTOROLA,到了加州矽谷,從事的仍然是S-RAM設計,這樣又做了6年多。到了加州之後,比較容易去到拉斯維加斯,所以袁大倫每年都會去看CES展。在1998年,袁大倫在CES遇到一個叫Casey的人(就是後來NuForce的創始人之一),他也在矽谷工作。這Casey玩音響玩得很瘋,全盛時期有超過10部LP唱盤,什麼名盤都有,還不只一部。袁大倫在CES跟Casey一聊之下很投緣,而且之後每次去CES都會遇到他,算是蠻有緣的。


NuForce IA-7 V2綜合擴大機。在餅乾盒大小的機箱中,蘊藏100瓦/8歐姆功率,對於大多數喇叭均游刃有餘。

2004年袁大倫回台灣工作,跟Casey就沒聯絡了。2005年的某一天,袁大倫在朋友家聽到NuForce的第一部後級,當下就覺得這機器相當厲害。原來那次袁大倫還帶了一部他自己設計的45真空管後級,功率只有1.5瓦,而那部NuForce有100瓦,驅動一對大型號角喇叭。比拼之下,他的45管機居然只贏了一些些,而且兩者的安靜程度相當,從此改變了袁大倫對晶體機的態度。

大有可為的晶體放大

回想起那天,帶NuForce來的人正是袁大倫的大學同窗吳先生(也就是NuForce的前一任台灣總代理),於是袁大倫問起NuForce,得知是一位矽谷的Casey所創設的公司。「我也認識一個在矽谷的Casey啊!」,袁大倫心想。後經聯繫,竟然就是同一位Casey,他並問袁大倫有沒有興趣加入。半年後的2006年,袁大倫正式加入NuForce,並擔任技術長一職。

袁大倫放棄電子業的工作,投入新興的D類放大領域不是沒有原因的。事實上,他過去在寫雜誌的時候,也曾評論過多部銘機,他都一一打開來觀察,發現許多廠家都有自己的不傳之密,而且晶體機的電路秘技又比管機多了許多。袁大倫本來就是晶體電路的大高手,後來他又聽了NuForce的D類放大電路,驚豔之餘,更加堅定了晶體放大電路大有可為的想法。

自給震盪的獨特技術


NuForce將關鍵的SOA專利技術授權給一家IC設計公司,把板子上的一百多個零件縮進一顆IC裡,可以輸出12瓦功率,Icon迷你擴大機裡便安裝了這東西。。
以目前音響迷們對D類放大的接受程度來說,或許你會問,D類有這麼好嗎?說得飛天鑽地似的,到底行不行阿?其實,NuForce的放大原理與一般D類有著相當大的不同,現在就來看看NuForce的SOA技術有何特別之處。

一般的D類放大,也就是所謂的PWM(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衝寬度調變)技術,是將輸入的音樂訊號與一個三角波做比較,經交越之後產生一個疏密波,再將此波進行放大,產生功率驅動喇叭。通常這三角波的頻率是固定的,由200kHz至500kHz不等,視各家設計而定。

但SOA的三角波卻不是固定的。SOA是Self Oscillation Amplifier的縮寫,意思是自給震盪放大。亦即NuForce並不依靠訊號產生器去產生這個參考波,而是由擴大機依循音樂訊號,自動產生一組頻率會變動的三角波。參考波的頻率與音樂強度有關,訊號越弱,取樣頻率越高,聲音越細緻;訊號越強則取樣頻率越低,可以節省輸出功率。據袁大倫表示,固定頻率的三角波,可能取在任何一個頻率都不是恰當的,因此自給震盪應該才是更恰當的方法。

廣告


效率V.S.好聲

就我這個NuForce的長期用家來說,它的好聲自是不在話下,但我有個蠻大疑問,就是R9後級也是D類放大,但溫度為何不像其他D類後級這麼涼,反而還有點熱?對此袁大倫有兩項說明。


色彩繽紛的Icon迷你擴大機,輸出功率12瓦,並內建USB介面DAC功能,是桌上音響系統最佳解決方案之一。
首先,他們不想做散熱片,也不想在機箱上打洞(不希望灰塵掉進去),因此就用整個機箱來散熱,但因為機箱小,熱度升得快,比較起來,就比其他D類機種熱。不過,NuForce最多只會升到50至55度,如果超過這個溫度,機器會自動關閉。其次,NuForce希望聲音更好,因此必須犧牲一些效率,而代價就是溫度會稍微偏高。

袁大倫表示,他也可以讓機器很冰涼,但聲音就沒這麼好。他選擇在安全範圍內,讓聲音達到最好,但是,這個安全範圍相當窄,容許的誤差很小,因此每一批晶體進來,都要經過精密測試,藉以找出精確的工作點,再就每一批機器進行微調。他還說到,對於每一種放大方式而言,要在不減損音質的前提下,提升一點點效率是非常困難的,但D類放大的效率原本就很高了,因此他們願意犧牲一些些效率,讓音質有更大幅度的提升。

雜訊大幅降低

另一個好奇則是袁大倫到底做了些什麼,讓V2版的聲音表現有這麼明顯的升級?據他表示,自給震盪三角波,是NuForce前任技術長所獨創的技術,因此過去並沒有任何資料或電路可以參考,而袁大倫所做的有點像是系統工程師抓bug,去蕪存菁,改善缺失,精簡零件,並換上讓聲音更好的補料,所得的結果就是訊噪比降低、零件更少、訊號路徑更短、工作更穩定、功率更高、雜訊散逸更低,進而大幅提升音質。

其中最驚人的部分要算是降低RF雜訊。袁大倫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改善零件與線路的佈局,並以多層電路板做規劃,藉以減低彼此的干擾,結果就是V2版在高頻段的雜訊比上一代低了20dB。這樣的改進幅度在電路上算是非常大的進步,幅度之大,那時連NuForce執行長都不太相信。


NuForce R9 V2 SE單聲道擴大機脫光照。R9 V2 SE在8歐姆負載下可輸出190瓦強大功率,4歐姆時高達300瓦,體積依舊小巧。圖左方的小型電容陣便是SE版的精華所在。

微型化V.S.超大功率

微型化是NuForce的另一個重要目標,造型時尚的Icon迷你擴大機便是先頭部隊。為了達到徹底的微型化,NuForce特地將關鍵的SOA專利技術授權給一家IC設計公司,把板子上的一百多個零件縮進一顆IC裡,可以輸出12瓦功率,足以驅動一般小型書架型喇叭,同時內建USB DAC與耳機擴大機,是桌上型迷你系統與小空間聆聽的完善解決方案。據袁大倫表示,要跟大市場的D類放大廠商比拼功率或效率,Icon不見得能佔到便宜,因此Icon依舊以聲音表現為訴求,希望用了這顆IC的機器,都可以在聲音上獲得大提升,而目前市面上能以一顆IC提供二聲道各10瓦以上功率的,大概也只有NuForce了。


Icon迷你擴大機與S-1全音域喇叭,在吋尺必爭的桌面上,這哥倆好可是最適當的組合。
談完微型化,我繼續追問袁大倫,後續還會推出更大功率的後級嗎?他表示,在實用上,300瓦/4Ω已是非常好用的功率,除非是宣示上的意義,表明NuForce有能力做到1000瓦,不然他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做出功率更大的機種,況且聲音又不會更好,因此現階段並無這樣的計畫。倒是R8後級已停產,未來會將兩聲道濃縮在R9 V2的單個機箱內,提供每聲道180瓦/4Ω,搭配同尺寸的P8前級,以符合微型化的趨勢。

其他新產品部分,即將做出prototype的是一部具有讀取與硬碟儲存功能的CD播放機,概念是「music server」,標榜的是聲音比直接播放CD更好,而且可以連結網路、播放各種檔案規格的音樂,尺寸會比目前的擴大機機箱厚一點。另外,NuForce還打算出一台迷你耳機擴大機,預計年底前可問世,大小比一般手機還小一點,採充電式,除了攜帶方便,並且可以應付高阻抗耳機。

縮小 再縮小

目前NuForce在國內的銷售工作亦由袁大倫直接負責,他本身即擔任台灣總代理一職。他也不諱言指出,現在NuForce在國內的銷售還有一些瓶頸,主要就是國內音響迷還存有音響「越大、越重就越好」的想法。

依照他的經驗,如果傳統擴大機的電源變壓器無法提供比實際所需多出數倍的瓦數,聆聽時就明顯會有壓縮感,聲音放不開,因此機器一定是越大越好、越重越棒。但D類放大已跳脫這樣的思維,不論從環保、效率還是使用方便性來看,交換式電源的好處著實不少,它的價值絕不能由體積或重量來衡量。也因此,Nuforce只希望袁大倫繼續把機器再縮小,一方面符合訊號最短路徑原則(即便Nuforce內部不是走最佳路徑,但路徑已經比別人短得多),一方面則更加能凸顯體積小、功率大、聲音佳的品牌特性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電子管的“麥克風效應”的解決方法?

我的Audio Reserch SP-10

我的Naim NAP140終於搞定!